看见 - 柴静

#摘录 2021/05/21 22:22:46
目录
  1.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2.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3.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反抗
  4.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5.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6.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7. 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8.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9.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10.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才是大敌
  11.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12.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13.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14. 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1. 白岩松有天安慰我:“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运。

  2. 旁边站着一个戴赭黄色头巾的维族老人,我还没来得及张口问什么,她忽然回身把我抱住,在我肩头哭了起来。我下意识的搂着她一耸一耸的肩膀,脸贴着她的脸,她的皱纹冻得冰凉。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1. 离开的时候,我看到另一张病床上的小伙子,脖子上帮着一个痰巾,上面有一血秽迹,小腿露在被子外面,全是曲张的静脉。我们走过的时候,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我停下来看他。他没有昏迷,眼睛是睁着的,只是什么表情也没有。日后,我在很多绝望的人脸上看过同样的空白。我想跟他说几句话,调查员举手制止了。

  2. 我一下子睁大眼睛,血管在颈上蹦蹦的跳。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或者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反抗
  1. 像天贺这样柔善的胖子,如果能选,更愿意呆在家里跟金刚鹦鹉一起听交响乐,但他报告山西繁峙矿难,冒着漆黑的夜雨走山路进去,连个接应的人都没有。三十八位矿工死亡,被瞒报成二死两伤,遗体被隐匿或者焚毁。此事中有十一位记者收了现金和金元宝帮助隐瞒事实,被批露出来后,开会时领导表扬大胡子有职业操守,让他谈两句感想。他胖胖的一乐:“没人给我送啊。”大伙哄笑了事。 事后他说起那个矿井,一百三十米深,罐笼到底时,一声巨响,他的膝盖一阵哆嗦,抬起头,看不见洞口的蓝光。“生和死真他妈脆弱,就这么一百米,这些人天天这么过,超负荷的工作。我难过的是,他们很知足,觉得这么比在地里种地强多了。”他拍到那些被藏得尸体遗骸,闻了被烧过的裹尸布,“你要是真见过他们的样子,就不可能为了几个钱把灵魂卖了。”

  2. 《红楼梦》里写贾宝玉讨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觉得市侩。我原来也是,一腔少年狂狷之气,讲什么人情世故?采访时万物由我驱使,自命正直里有一种冷酷。这跟流血的手指要不是来自亲人一样的同事,我恐怕也不会在意,他对我一句责备也没有,也正因为这个,我隐隐有个感觉,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碾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柴静为了采访警察局长,同事托了警察同学的关系终于采访局长,而柴静却提问刁钻,咄咄逼人,不留情面,让同事很尴尬)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1. 我问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 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做性的目的,把无知当做纯洁,把愚昧当作德行,把偏见当成原则。”

  2.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1. 这些早就干枯失血的花瓣给我一个刺激,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1. “钱数这么小,很多人觉得失去它并不可惜。”我说。 “今天你可以失去获得它的权利,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包括土地、房屋。中国现在这种状况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长期温水煮青蛙的一个结果,大家会觉得农民的土地被侵占了与我何干,火车不开发票、偷税漏税与我何干,别人的房屋被强行拆迁与我何干,有一天,这些事情会落在你身上。”

  2. 陈丹青其他的学生都不再考了,他说:“我接触最多的情况不是质疑、反抗、叫骂,而是——这是让我最难过的,所有人都认了。” “怎么叫‘认了’?”我问他。 他笑了一下:“我现在随便到马路上拉一个人来,你见到这个人,就知道他认了,从很深处认了。”

  3. 李刚说他非常意外:“不在预期当中”。 “为什么?” 他说:“因为老百姓在向强力机构发出疑问的时候,已经习惯了没有回应。”

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1. 我问一个哈佛的老教授,社会上这么多问题,改起来有很多惰性,怎么改?他说,让问题浮出水面,让它“不得不”改变。

  2. 你说得太天真,你能做的只有相信,却不能证明它的存在。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1. 人们围拢的时候,表达的很可能只是一种情绪。

  2. 不能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神化它。

  3. “这个事件中没有人是正义的,别打着这个旗号,大家都是为了利益。” 我原以为,这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分为被欺凌的弱者和使用暴力的劫掠者。对他提供的信息进行印证后,我才发现,拍卖中被他劫掠的人有些确实不是单纯的受害人,他们最初都是要从中牟利的,而且牟的都不是正常的利益,只不过,在丛林法则下,大鱼吃小鱼,最后被吃掉了。 那些向我们举报的人领头闹事,把一个厂长赶下台,焊上铁门不让厂子生产,私卖设备分了一部分钱,不久又把另外一个厂长赶下台,又分了一部分钱。等陈坤志把拍卖控制成交以后,他们以暴力相抗,拒不交地,把厂房和荒地拆成一个个格子租出去,又是一笔钱,都是这十几个人掌握了……这些人不是我出发前想象的受害工人阶级,没有群像,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穷苦人群体,只有一个一个诉求利益的人。 我没克制住好奇,请每个人把遗书念了一遍,每个人都声泪俱下。

  4.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5.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很诚实的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1. 是的,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

  2. 无论如何,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虫,它是像你一样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生命,像你一样喜欢太阳,像你一样懂得害怕和痛苦,现在,它却成了腐烂的肌体,就像你今后也会如此。

  3. 如果我们对一只猫的死亡漫不经心,我们也会同样漫不经心地蔑视人的痛苦和生命。

  4. 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5.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把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6. 斯宾诺莎: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他界定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7. 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8. 预设主题进行创作,是一种可怕的习惯。往往大家认为拍弱者,都要拍成高尚的,或者让人同情心酸的,但是,马宏杰超越了这种“政治正确”。《耍猴人的江湖》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才是大敌
  1. 有一年他去日本 nhk 电视台,密密麻麻的中国影像资料。操作的小姐问他看什么?他说看东北。问东北什么,他说看张学良,“张学良调出来了,最早的是九一八事变三天后的九月二十一日,三十分钟,张学良的演讲。我记得很清楚,里面说了一句,委员长说,两年之内,不把日本人赶出满洲,他就辞职。这是张学良演讲里说的,我当时很受刺激。” 他的刺激是,我们也是电视工作者,但没有这样的资料,“而且这三十分钟拿回来,谁也不把它当回事”。 他跟我说:“是林语堂还是陈寅恪说的,这个民族有五千年历史,非常了不起。他说,不管怎么个混法,能混五千年就了不起。我觉得他一针见血。这个民族浅薄,没有文化,不重视历史。我说这个话就不怕得罪谁,就这么浅薄。

  2. “我对电视台的使命和节目编排没有什么想法,我也不愿意想,因为那样会耽误我干正事。我有那个时间,就能多采访一个人,多整理一些材料,这样可能更有功德。我现在想,我 2002 年为什么会得病,就是老想不该想的事,现在为什么快乐,就是不想那些事,只想怎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一点可能更重要。”(有一位同行请他谈一下对当下电视台纪录片的看法)(崔永元)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1. 照片是山西省林业厅对外发布的,我们采访新闻发言人关克:“你们对外发布虎照时有什么依据?” 关克说:“我们没有鉴定记录,也没有开论证会,但我们的结论是真的。” “为什么政府部分只发布一个结论而不发布依据?” “我们这么多年就是这么做的。” “那面对质疑,为什么不重新组织调查和鉴定呢?” “只有民间的质疑啊,没有上级部门疑问。” “政府不是首先要面对公众吗?” “那我回答不了。” “你怎么看公众的疑问?” 他说:“连国外的专家都没说是假的,这些人就是不爱国。”

  2. 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3. 2012 年四月,周正龙出狱,对媒体说,要用余生上山寻虎。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1. 我说怎么了,他说的非常委婉,生怕伤着我:“你太流畅了。” “你是说我太刻意了?” “你准备的太精心。” “嗯,我倒也不是打好底稿,非要这样说的。” “不是这个意思,我当时看到你的编导蹲在地上给你举着话筒,心里就咯噔一下。他还给你递着这些东西,我就觉得不舒服,这么大的事儿发生了,不该有这些形式和设计。其实那些东西放在地上,也没有关系,或者,你停一下,说,我去拿一下,更真实。” 史努比委婉的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你是真的么?”

  2. “就在两个大石板底下……” 我蹲下,听见他说:“她说叔叔,你救我。” 他呓语一样:“我说我会救你的,可是我搬不动啊,我喊了,我疯了一样的使劲,我搬不动啊柴静,我只给了她两个大白兔奶糖。”他转过头来,脸憋得青紫,啃咬着自己的拳头,要把什么东西堵住,再这样他会憋死的。 我把手放在他胳膊上,像拍婴儿一样拍着。 他的喉咙里像是突然拔掉塞子一样,哭声仰面向天喷出来:“只有两个……糖……啊……” 我没带纸,兜里只有皱巴巴的口罩,我拿出来,把铁线抽了,给他。 他攥着,拧着,也不擦脸,头上全是青筋。 我们俩盘腿坐在空空的水泥地上,头顶是三楼灯泡昏暗的灯。他大声哭号,我默然坐着,身边常常有人走过,没人奇怪,也没人注意。他们已经看得太多。

  3. 回到家里,等待我的是一叠叠的账单和空荡荡的冰箱。去超市买东西,我会完全迷失……一群女孩一边喝着水果颜色的饮料,一边谈着化妆品和电影,我看见她们的嘴唇在动,看见他们灿烂的笑容和挑染的头发,我不知该说些什么,我会低头看着自己的靴子,然后看到上面的血迹。(记者,做灾难和战争的报道)

  4. 挖墓穴的农民在边上抽烟谈笑,生老病死在这片土地是平淡的永恒。我坐在棺木边的地上,手里攥一把黄土,天上白云流过。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1. 如果已经理解,然后再去跟他们说一句话,跟反感而去说一句话是不一样的。

  2. 我又问了几个问题,问到他为什么到农村来,他说:“城市人思考的速度好快,我跟不上。” “那个快会有问题吗?” 卢安克说:“我就是跟不上。他们提很多问题,我没办法思考,慢慢的来,他们早就已经到下一个话题了。”

  3. “……我们去那孩子家,那时候正烧火。你说你冷了,他很认真的,他一定要把那个木柴劈开来给你取暖。后来他发现,你是有目的的,你想采访有一个好的气氛,有做事情的镜头,有火的光,有等等这样的目的。他发现的时候,就觉得你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交给他,他就不愿意接受你,而你要他带你去菜地看,他不愿意。”

  4. “目的是好的,但是是空的。” “空的?” “空的,做不了的。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他的声音很慢,我从没听过一个人在镜头面前的语速这么慢。 “你是说这样影响不到别人?”我喃喃自语。 “这个很奇怪,想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 “很多时候我们的困难是在于说,我们是……”——不,不要说“我们”了,不要再伪装成“我们”来说话了,……我们是成年人,这些经验成为一种障碍,我能够意识到它,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把学生的事情当成认真的,自己的事情不要有目的,我觉得就可以。”

  5. “因为我最大的恐惧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会被挑出来站在什么地方。大家说,看,他跟我们不一样。怎么才能克服这种恐惧?” “以前我不想见记者,不想给别人看到我做的事情。后来我看到曼德拉说的一句话,他说,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因为这句话我才考虑接受你们的采访。”

  6. 我们在路上多见到醉汉,卢安克说他曾经反感这里的人总是喝酒,后来他理解这些成年人,跟打打杀杀的孩子一样,“情感得不到发挥,生活不允许,如果太清醒,他难受了。”

  7. 我问:“可是就连在你身边这些小男孩的身上,我都能看到他们对人本能的一种喜爱或者接近,这好像是天性吧?” “他们属于我,跟爱情的那种属于我是不一样的。一种能放开,一种是放不开的。” “能放开什么?”我还是没听明白。 “学生走了,他们很容易就放开了,没有什么依赖的。但我看电视剧上那种爱情是放不开的,对方想走很痛苦的。” “你不向往这种依赖和占有?” “不。” 我可以从智力上理解这句话,但人性上我抵达不了。我问:“这样的自由你能承受吗?” 他微微一笑:“我愿意。”

  8. 小时候,他跟双胞胎哥哥都很内向,不管别的小孩怎么欺负,都不反抗。他写过:“这些痛苦也不是没有用,从痛苦的经历中我得到将来面对问题时需要的力量。”

  9. 事后他写:“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失败得非常严重。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不成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哪种人,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10. “如果自己作为老师,想象学生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象就好像一面隔墙在学生和我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象。” “我们平常接触的很好的老师也会说,我想要一个有创造力的、有想象力的学生,难道你没有吗?” “那学生做不到,他会不会放弃呢?会不会怪这个学生?”

  11. “我以前考虑过很多方法,最后放弃了,方法都没有用,总是想着这个,没办法真正去看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很开放地看得到,很自然的就会有反应,适合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学生很喜欢,很容易接受。” 我说:“那很多人觉得,你只是一个生活中陪着他们的人,你并没有在教育他们啊?” “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我憋不住,直接问:“那这个孩子说你死跟我有什么关系,这话你听了不会感到不舒服吗?” 他笑了一下,脸上纹路很稠,说:“我把命交给他们了,不管他们怎么对待我,我都承受了。”

  12. “他们说你太温柔了,如果凶一点会更好。” 他说:“有的人他没有承受能力,别人骂他,或者对待他不好,他承受不了,所以他必须反应,本来不想打人,但因为受不了就必须打人。他控制不了自己,就是心理不自由。” 所以他说:“我像接受淋雨一样,接受他们带来的后果。”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

  13. 我问过卢安克:“你写过,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太着急了。怎么叫‘太着急了’?” 卢安克说:“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 我说:“会有人觉得那就太漫长了。”——那人就是我,那人就是我。 他说:“小学老师教了一批一批,都看不到自己的成果。” “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如果不是为了改变,把我们做什么?” “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不是压在我肩膀上的。” “改变不是目的?”我喃喃自语。 “它压着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说,“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他会自己发生。” 我问:“你原来也有过那种着急想要改变的状态,怎么就变了,就不那样了?” “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样了。” “你对现实完全没有愤怒?” “没有。” “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当我们彻底的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是我的困惑。 “那可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所以没办法了,碰到障碍了,就放弃了。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他还是会变。” “那我们做什么?”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14. 我曾以为卢安克有信仰,我直接问了,他笑了一下,说:“为了自己的灵魂和需要向神倾诉吗?太自私了吧。” 他明确的写过,很多人的信仰是没有独立个人意识的迷信,是一种提出条件的思想——“如果我做什么,就得到什么结果”,这是一种“教育上的误会”,想要影响人类的精神,故意采取什么固定的策略是无效的。

  15. 节目播出后的那个暑假,有三所大学和几十名志愿者去班列小学给学生补课,搞晚会,来来去去。卢安克说,学生“被忘记”的状态改变了,成为“被关注后又被忘记”。他在博客上写:“请你先弄清楚:你是不是只因我才想来?是不是期待着看到什么?如果是,你面对学生就不是真实的,对学生不可能是纯粹的,所以你也就会被他们否认。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学生,你也不一定需要选择一个已经有志愿者的学校。”

  16. 他写过:“我最害怕的是崇拜者,因为崇拜基于的往往是幻想。崇拜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望。”

  17. 他一再说:“很多人需要我告诉他们一个怎么样才正确的生活,但我真的没有办法告诉他们。假如我知道那么多,这些积累的知识也只会阻碍我的行为。如果一个老师不理睬自己的感受,仅仅根据知识去做,这会让学生感到虚假。怎么会有対和错的事呢?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做,这就是对的吧。” 他写过,“感受”不是欲望和情绪,没有“要达到什么”的动机,只是“诚实和持续不断地对事物平静观察”。卢安克要的不是别人按他的生活方式,恰恰是要让人从“非人”的社会经验里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自己。人们不需要从他那里寻找超我,只需要不去阻止自己身上饱含的人性。

  18. 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19.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20. 为什么人声称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来到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满足,也不是为他的残酷而惊骇,而是一种空茫?它让你意识到,剥夺生命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的发展,一切的可能,结束了。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21. 每一个犯了错的人,别人都有权利把你以前的言论拿出来印证你。 就是我真的是对真实的人生缺少……我连敬畏都没有,就是缺少大量的认识(高晓松)

  22. 上世纪三十年代,吴经熊曾是上海特区法院的院长,签署过不少死刑判决。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当法官时,常认真的履行我的职责,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潜伏着这么一种意识: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有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
  1.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2. 湖在脚下,乳白色清凉的雾里全是青草的味儿。没有人,听很久,茂密的草丛深处才听到水声。水无所起止,只知流淌,但总得流淌。山高月小,它要滴落,乱石穿空,它要拍岸,遇上高山峡谷,自成江河湖海。此刻这水正在平原之上,促急的劲儿全消,自顾自的缓下来,一个温柔的转弯推动另一个温柔的转弯,无穷无尽,连石头都被打磨得全是圆润结实,就这么不知所终,顺流而去。